前言
所以母带到底是什么?从历史的发展来看,是拷贝磁带,是编辑元数据,是制作CD。是从混音师手里接过文件让它变得更适合传播媒介,符合媒体平台的规范。
似乎应该是这样,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母带之后的作品似乎质感上提升了。当然质感这种描述太过于笼统,用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来看,那就是在数值不变的情况下,感知响度提升了。
正好最近在学信息论,解答了很多数字信号处理所解答不了的问题。要想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明白信号是什么,信息又是什么?如何使信息量最大化。以下是书本中的几个要点,我后面慢慢解释。
- 1,信号是信息的载体。
- 2,对于信道而言,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有极限的。且当信号均匀分散在信道内时,传输的信息量最大。
- 3,信息可以用被消除的不确定性来表征。
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,那就是动态范围。不过从模拟电路的角度来看也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,即:
- 1,eq的增益其实会使这个频率的动态范围变大??!
信息论?
第一点,信号是信息的载体。音频的信号最终会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出来。更详细的过程也无非是ADDA,不多解释了。但是信号等同于信息吗?是不等同的。换言之,你听到的感知到的才是信息,但是信号里面还有很多信息是你所听不见的,是冗余的。这个你也可以从心理声学的角度去理解它,无非是频域和时域的遮掩效应,同样也不多解释了。
第二点,其实信息论这门课程中是用熵去定义的。对于发出信号的部分,被称为信源,而信源熵是有最大值的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熵最大。换言之,如果声道中的声音元素可以分散开来互不干扰的话,就都有机会被听清了。然而这种情况太过于理想,而且听到过多的信息也会使人感到混乱。
第三点,不确定性,在我看来这与编排的关系更大。好的编排可以创作出有记忆的声音。一个再好听的片段,不断重复也会让人感到无聊。通过编排的改变创造出不同段落各种各样的变化,也是使得信息更加丰富的重要环节。
换句话说,想要做到感知响度的提升,最重要的就是声音元素都有合适的摆位,减少信号中那些冗余的信息,以及有趣的编排。
所有梦想始于一个推子!
所有人都知道推子上3db的增益意味着信号被放大了1倍,-3db会使信号减小一半。但有没有想过,这是怎么实现的?
对于推子来说,其输入信号是电流I而非是电压。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难以理解,为什么是电流而不是电压?因为在推子之前就已经将电压信号转化为了对应的电流,这里的对应,其实是电流大小不受推子的影响的意思。
推子其实是一个滑动变阻器,不管我的推子是多少,推子的输入电流是不变的。也就是说输出的电压按照欧姆定律V=IR的方式在放大。如果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是X,那么在3db的增益以后,动态范围就是2X。人耳的感知是指数级的,db的衡量方式也是,这就导致了动态范围的2倍感觉上其实很小,但它是真实存在的。
那么同样的eq的提升是不是意味着这个频率的信号的动态范围也被提升了呢?答案是正确的。从电平的增益管理来看,eq的提升之后往往是output的衰减。很多人都觉得先eq增益后电平衰减和先eq衰减后电平增益是一样的,那么从动态范围的角度看是这样吗?
并不是。电平的处理是全频段的处理,而eq只是特定的频段。如果假设处理前后的响度计的数值是保持不变的,那么就意味着信号的动态范围是不变的。可是如果eq会使动态范围改变的话,那么上述的eq处理其实是重新分配了给不同频率的动态范围。
混音还是母带?
混音好还需要做母带吗?如果你觉得混音已经足够好了,那么不做也没有关系。可是显然有不少人没有明白母带眼里的好的混音是什么。
首先,如何减少信号中的冗余信息?首先除了RL,双声道还可以分为MS。也就是说你现在有四个通道了。相互之间的避让,声音元素的层次,这些不单单是在RL上做,MS也可以。
对于那些你觉得最重要的,希望被单独听清的声音元素,应该尽量不要让它们在同样的位置上。而依旧不可避免会有很多东西相互干扰,那么就可以使用MS可以让宽的东西更宽,中间的东西更在中间,甚至是一些频率相互避让开来。
其次,如何做一些有趣的编排?整体做完以后,还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歌曲中的瞬间。往往打动人心的,就是这些瞬间。一些自动化的处理会很有帮助。
最后,在混音时尽量用eq的增益,你会得到更有活力的声音。你可以试着从动态范围的角度重新思考一下是为什么。
母带是怎么想问题的?
假设响度一致,但是感知响度更大,说明了什么?通常的做法是先做限幅再倒逼回去做eq,以及适量的压缩。
首先是eq,处理一下可能存在的瑕疵,重新分配一下信道,让声音之间补充一些需要的避让,强化一下声音的层次,如果说混音没有做好的话。
其次,不同的频率对于人耳而言权重是不一样的。如果可以的话,我自然希望那些在感知上占比更多的频率,它们的动态范围更大。
最后,压缩和限幅。还记得学压缩时书上那句话吗?持续时间也会影响感知响度。母带的压缩和限幅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。